文/楊咩咩
|
好酒耐得住檢驗,因此為拿捏一支酒的實力,以及表達尊敬,國際禮儀裡,紅酒得一口一口、慢慢地品啜。
特別的是,吳敦義飲用葡萄酒常不遵此道,反而是一口氣乎乾啦!
(2012/7/27~8/2 No.1797 時報周刊)
如2012年於博鰲論壇,他就在其他貴賓的訝異中把大杯紅酒乾了。
馬英九連任總統時的黨部尾牙,吳一夫當關:「我要敬乾杯的酒,主席你不要喝,我要保留一項贏馬主席。」
趁當選意氣風發以行政院長身分赴立法院時,連乾三杯說:「以後要找到我酒量這麼好的院長也不容易了。」
「乾」紅酒不符國際禮節,但吳敦義不時主動而熱中地行「杯底不可飼金魚」台式乾杯,由紅酒為權力符號的角度看,耐人尋味。
台灣宴席上嚷嚷的「乾杯」,是日本1904年打贏日俄戰爭,在凱旋祝賀會上齊喊的KANPAI(日語:乾杯),漸次於日本流行,再經殖民統治留在台灣。
「一飲而盡」則源自漢族文化,曹操一次為興味要眾臣喝光酒否則罰酒,沒想到曹操自己賸酒,下級官員公乘不仁跳出來要曹言而有信,曹操接受後大口喝完,「乾杯」酒禮自此萌芽。
此外,台式乾杯的「打通關」,另受了原住民鄒族誇耀力量的巡杯之俗影響。
因各文化交錯形成的台式乾杯,日本國立民族學博物館准教授野林厚志,其《乾杯在台灣》研究表示,這「可以強化、確認『自己人』關係」,且因醉酒會現醜態,「接受『乾杯』要求,等同是對對方表示敬意與信賴,也可以說是在貫徹某種契約關係。」
靠「乾杯」的隱形契約,吳敦義曾快速和總統及其眾屬成「自己人」,只是,權力有競爭者零和、當權者「臥榻之旁豈容他人酣睡」的特質。
搏挼(台語:博感情)或可搶眼,但要如好酒般,禁得住如9月政爭後層峰對其暗助政敵的疑心,與來自民意的挑戰,終得回歸扎實的本質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