釣魚台事件至今剪不斷、理還亂。釣島誰屬的法理爭議,起於《馬關條約》,當年簽約留下歷史伏筆的,是曾打理清廷外交、軍事、經濟大事的李鴻章。
(李鴻章親自簽約的馬關條約)
李愛喝紅酒,鮮為人知。李鴻章半輩子和洋人打交道,和葡萄酒不陌生。1896年訪美,當時《紐約時報》對這位穿著黃馬褂(yellow jacket)的「洋大人」好奇極了,留下巨細靡遺的報導中,8月29日3次講到李鴻章喝酒:「李的飲食中,還有一杯淡葡萄酒。」「晚上李飲了少量的酒後,早早就歇息了。」「他喝什麼呢?(李的隨從說)他只在飯後飲一點葡萄酒,是產於法國(波爾多)的紅葡萄酒。」
一面喝著紅酒辦外交;一面割地賠款,至於把台灣都割讓出去,也留下如今釣魚台餘緒,李鴻章當年在歷史轉折點上,是怎樣的心思?

(翻攝自李鴻章舊照)
118年前李鴻章到下關(亦稱馬關)談判。談判地春帆樓面對著800餘年前日本兩大貴族平氏、源氏決戰地「壇之浦」,這個變成每年過年NHK必上演《紅白歌唱大賽》(因平氏持紅旗、源氏揮白幟)的起源地,那時布滿海軍軍艦,向李武嚇。
(現為下關大橋的壇之浦海上,簽《馬關條約》時布滿砲口對李鴻章的軍艦)
(下關市今日仍留有李鴻章道)
國勢積弱下,李鴻章簽下至今留有動盪的《馬關條約》。少人注意的,談判場掛有他一幅字——「海岳煙霧」。那是同治11年(1872年)秋寫下的,這前兩年,李鴻章接辦洋務;前一年,因台灣原住民殺琉球人的「牡丹社事件」與日本交手,然後留下此字,輾轉於今掛在那張1895年將海岳劃到日本手裡的談判桌旁。
〈李鴻章親題的「海岳煙霧」掛在當年談判現場〉
對渡只要5分鐘的下關、門司兩港,號稱日本「關門」,是自古海戰要防,產一種口味偏苦的在地啤酒。什麼地產什麼酒,由李鴻章誓不再踏上日本國土,可以想見當年他「關門」應戰之苦酒滿杯。只是李有否想見,百餘年後,海岳仍是煙霧。
(2013/1/11~1/17 No.1821時報周刊)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